1月20日,安徽省住建廳公布《安徽省城市內澇治理工作指南》,為新的一年全省系統(tǒng)開展城市內澇防治提供科學指導,將進一步有效應對城市內澇災害,全力保障百姓生命財產安全。
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
安徽省地跨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,常年降水量在800-1800毫米,南北過渡的獨特地理位置導致旱澇災害頻發(fā),極端天氣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了嚴峻挑戰(zhàn)。指南提出,2023年全面系統(tǒng)開展城市排澇設施的摸排,建立完善城市易澇點、地下空間信息臺賬等,優(yōu)化內澇治理系統(tǒng)化方案。
到2025年,基本形成“源頭減排、管網排放、蓄排并舉、超標應急”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,內澇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;有效應對城市內澇防治標準內的降雨,在超出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條件下,城市生命線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功能不喪失,基本保障城市安全運行。
全省將進行城市內澇分級評價
城市內澇的原因,主要有外洪頂托或入侵、排澇設施建設標準偏低、藍綠空間被侵占、管理維護不到位和應急處置能力不足等。根據指南,安徽將立足“高水高排、低水低排”,整體提升城市內澇治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。
進行城市內澇分級評價,根據積水深度、積水時間和區(qū)域重要程度等因素,一般可分級評價為高風險區(qū)、中風險區(qū)和低風險區(qū)3個等級。比如,中心城區(qū)重要地區(qū)、中心城區(qū)、非中心城區(qū)的積水深度超過50cm,地面積水流速超過2m/s地區(qū)的積水深度超過25cm,或住宅小區(qū)底層住戶進水,工商業(yè)建筑物的一樓進水,評級為城市內澇高風險區(qū)。
“九排治澇”重視保護自然調蓄空間
新指南要求,各地實施“減排、暢排、蓄排、強排、控排”的工程措施和“預排、聯排、保排”的非工程措施,加快形成“九排治澇”體系,為全省城市內澇治理提供指導。
今后,全省將加大排水管網建設力度,逐步消除管網空白區(qū);改造內澇點關聯的不達標管網和混錯接雨污水管網,修復破損和功能失效的排水管網;改造雨水收水口等設施,因地制宜建設超標準通道,有效應對超標降雨。
此外,更加重視加強自然調蓄空間的保護,在規(guī)劃中保留必要的城市低洼地、坑塘、水系、濕地等調蓄空間,定期進行清淤、疏浚。因地制宜修復因歷史原因封蓋、侵占的河湖、水庫、溝塘、蓄滯空間及排澇通道等建筑物、構筑物,恢復自然生態(tài)調蓄空間。
來源:網絡,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僅供學習交流之用,不做商業(yè)用途,如文中的內容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,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。